评分:0 分
导演:大卫·芬奇
总结:顶级动画技术伺候导演自嗨,音乐会都能拿出来糊时长。
先叠一层甲:我本身不听红辣椒乐队,也没什么粉丝滤镜。所以这集对我来说没有情怀加成。
但说句公道话——就算你是红辣椒的死忠粉,这一集放在《爱死机》里也完全不合格。
我得非常明确说一下,爱死机在我心里的定位是什么?《爱死机》在我心中从来不是“炫技动画合集”,它应该是一个幻想题材的短片实验室。它可以是科幻,也可以是奇幻,边界模糊没关系——甚至菲利普·K·迪克都说过,这两者的界线本就难以划清。但重点是,它要有幻想性、有脑洞、有表达。
“爱”代表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,是对人性的探讨;
“死亡”是冲突、暴力、生死抉择;
“机器人”则是对技术、未来、意识形态的大胆想象。
这三者合在一起,不该只是一个标签,而是一种精神内核。
而这一集是什么样的?
这一集就是大卫·芬奇的自嗨秀。用世界顶级的木偶动画技术,花巨资重现红辣椒乐队 2003 年演唱会的一段片段。没剧情、没主题、没冲突、没幻想,就是一场超精致的 MV。动画质量无敌,是真的顶。但问题是:这不是《爱死机》。它连“短片”都算不上,更别提“幻想”了。
不是剧本服务动画,而是动画纯粹服务导演的个人情怀,甚至不如某些 YouTube 粉丝剪辑来得有诚意。
我们不是来花时间看你回忆青春的,我们是想看幻想题材的新解法、新冲击、新刺激。你要是非得说它在讲“爱的狂热”或“演出的神性”,那也太自欺欺人了。
再说直白一点:你要是没活儿整,可以咬打火机,别蹭这 IP 的热度来消耗观众的耐心。
EP2:与微型物的近距离接触;评分:2 分
导演:罗伯特·比西 & 安迪·里昂
总结:迷你亡灵之夜的翻车版。
它表面上致敬了赫伯特·乔治·威尔斯,试图来一发“文明等级错位”的社会寓言,想讲人类的渺小、命运的偶然。但看完会发现,依然是“把地球缩成模型”的套路,第一遍你觉得有点创意,第二遍就只剩套路。细腻度也没前作高,情绪调动非常弱。全篇最大的问题不是节奏慢,是你看着这些角色死光了,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。
这一集试图用“外星人俯视地球人”的方式制造一种文明等级上的错位感,确实是想表达点什么,但落点很浅。你要真说深刻的话,那可能是想讲:有时候决定我们命运的,并不是宏大叙事,而是一堆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小角色之间的误会。但它没把这个意思撑起来,只剩下一个悲凉的反转:人类灭绝,死法还挺无聊的。
比较有趣的一点,是它致敬了一些老派好莱坞的“人类 vs 外星人”桥段,比如用卡车加装外星炮台这类桥段。你能看到那种 80 年代 B 级片的精神内核:胆子大、不讲理、靠人类小聪明打赢技术碾压。还有一个经典的宇宙常识:外星人永远和奶牛是好朋友。
EP3:蜘蛛玫瑰;评分:7 分(本季最佳)
导演:詹妮弗·尤·尼尔森
总结:她没输给敌人,也没输给绝望,她是输给了“有人肯陪我”的那一点点希望。
如果说这一季还有什么值得夸的片,那大概就只剩这一个了。
整集就是一场设计精密的情感猎杀,一步步拿捏她的需求,再用温柔亲手把她送进绝望。
我们不妨用“杀猪盘”的思路来看这集:从头到尾,她都是局里的猎物。
投资人其实早就看穿了她的心理:丈夫之死让她长期活在孤独与痛苦中,靠镇痛剂吊着命,而“复仇”是她唯一的驱动力。于是他先满足她的第一需求——给她复仇的资源,然后精准投喂第二需求——一只能填补情感空洞的小宠物。
宠物成了她生命中的“替代镇痛剂”。她开始不打针,依赖这只动物带来的情感安慰。经过漫长的精神崩溃和重新依附,她终于获得了一段“关系”。这种被操控后的温情,比暴力摧毁更残忍——她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孤独状态,也不愿意失去眼前这点慰藉。
但这些,全在投资人的剧本里。
送宠物上门,看似关心,实则精准削弱她的势力。宠物吃掉她所有昆虫部下,断了她的基本盘;到第 12 次袭击时,她已无力组织有效反击,虽然赢了,但整个基地也差不多报废了。
而这一场“胜利”也只是她心理上完成复仇的闭环。于是她心甘情愿赴死,把生的机会留给宠物。她以为这叫牺牲——结果,宠物压根没把她当回事。
结局最狠的一点就在这儿。
这不是背叛,而是冷酷的本性暴露。
她明明知道这种生物不可控,却还是陷进去了。她倾注全部情感,换来的只是一具空壳。她的基因被吃掉、部下被吃光、战斗意义被剥夺,最后连死都成了别人的温床。
如果这不是杀猪盘,那也确实是个极高水准的“感情收割局”。
当然,你也不能简单说这是个“悲剧结局”。对她而言,也许人生最后那一点点情感满足,就是一种幸福。只是这幸福太短,太假,也太致命了。
EP4:400 街区的男孩评分:6 分
导演:罗伯特·瓦利
总结:一个文艺导演做的游戏过场动画合集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“画得极好,讲得极乱”的作品。
由 Passion Animation 操刀,制作水准依旧炸裂,画风延续了《齐马蓝》的那套高对比、饱和色调+线条感极强的视觉语言,复古又未来,抽象又冷峻,整个画面像在电子朋克和霓虹废土之间跳探戈,浓烈到有点让人上头。这集画面上的表现力可以直接列进当代动画视觉艺术教材,完全不是夸张。
但一旦从视觉跳到剧情,你会发现这玩意的故事结构几乎不存在。
这集改编自 Marc Laidlaw 的小说,而原作本身就是一锅混乱的意识流汤。主创干脆选择忠实还原混乱,用一种“我就不讲清楚”的态度展开末日都市残党互殴。所有角色都像精致的人设卡:有背景、有能力、有态度,甚至还有点装腔作势的酷,但整集演完了,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来这儿是干嘛的。
当然,这种混乱也不是纯乱,它混进了很多元素:黑人帮派文化、武士道精神、美式废土、街头暴力、巨婴生化怪物,以及《阿基拉》式的精神崩坏。这些元素堆在一起,观感确实很“酷”。
但就像那种加了五种不同高端咖啡豆的冷萃一样:你知道它成本高,但喝不出味道层次。
节奏很快,但没节奏感;冲突很密,但没有情绪;你能看见世界观的碎片,但永远捡不齐。它不是没内容,是拒绝让你搞懂内容;它不是炫技,是觉得剧情太碍事了。
EP5:另一个巨物评分:0 分
导演:帕特里克·奥斯本
总结:一条无聊的 AI 段子,在试图靠猫卖萌撑起全场。
这一集讲的是:一只猫,在 AI 的帮助下接管了家里的智能系统,顺便还试图统治世界。乍一听还挺有点意思,但看完只剩一句话——就这?
故事设定其实踩中了个挺现实的点:人类把权限交给设备的时候,从来不看协议。里面那段“主人不假思索就点击同意”的桥段,算是全片唯一真正打到点上的地方。你能感觉到创作者是想嘲讽人类的数字惰性——不看条款、不管风险、只想省事。
但也仅此而已。
本来“AI 权限反噬”是个挺适合挖深的题材,但整集压根没想往那边去。它选择了最轻松的表达方式:把猫做得更傲慢,把 AI 做得更听话,然后玩几套反差萌。你看着猫发号施令、设备欢快执行、人类在房子里乱跑,过程确实流畅,但本质上,就是个加长版“猫统治人类”的网络段子。它对“技术控制人类生活”这个命题完全不关心,甚至都不想装出一点思考的样子。
整集唯一的信息是:你不读协议,哪天家里的猫杀了你,你也活该。
但问题是,它连这句话都懒得说出来,只剩下一些猫脸特写和假装幽默的配音。
EP6:各各他评分:0 分
导演:帕特里克·奥斯本
总结:这到底是给哪个内部项目硬塞的位置?
本季最没诚意的一集。
这根本不是动画,而是一部套了数字滤镜的真人短片,形式上先劝退一波,再加上内容空洞,基本就是本季的“官方凑数代表”。
一开始你以为会讲点宗教、人类的罪恶、宗教冲突,甚至想象了一场“神学版的黑镜”。结果全片就是:外星人突然来访,神父被叫去对谈,地球被宣判死刑,最后他说一句“搞砸了”,就结束了。
途中确实暗示过一个看似有点意思的概念:如果地球上的动物真的有了表达权,那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。但这个点也只是作为设定背景模糊一闪,既不深入、也不形成任何情节推动,属于“提了个有点意思的问题,但马上就跑了”。
而这个神父的作用,说白了也就是站站位。他既没参与任何真正的对话,也没推动任何行动,全片几乎就是一个移动镜头焦点,最后充当了一次灾后结语机。
最讽刺的是,这集根本挑不出大毛病——视觉合成到位,节奏也稳,但你看完就是觉得空。不是没说清楚,而是压根不想说。
它最大的技巧,就是假装在表达。堆设定、堆概念、堆符号,然后迅速收场,让观众自己脑补那些它根本没写的内容,甚至都懒得引导你想。
你认真分析它,它就像一个高配包装的网大,所有“深度感”都靠关键词堆叠凑出来,全靠你不细看。
EP7:霸王龙的尖叫评分:-1 分
总结:屎。
这个片子看得我非常非常难受,非常非常不喜欢,让我发自内心地讨厌。
首先,它很明显是借鉴了《沙丘》的设定,讲一个星际斗兽场的故事。女主是一个华裔角斗士,然后硬塞了一段和另一位女性角色的感情线。你不提这段,剧情也照样进行——典型的“必须有”式内容补丁,存在感为零,功能性为零。
高潮部分,女主就那么不明不白地骑上了一头霸王龙,闯进贵族婚礼现场,把那对新婚贵族活活咬死。听起来像是命运的反扑,实际上更像导演心血来潮:“来点爽的。”于是霸王龙就突然听话了,贵族就顺理成章地死了,观众就被当成没脑子地看着。
她为什么能驯服霸王龙?不知道,不解释,也不打算解释。没有设定、没有逻辑、没有象征,全靠主角光环自带驯兽效果——你敢问,就是你不懂艺术创作自由。
编剧是怎么想的我不清楚,但观众大概只能靠“随便脑补一个理由让自己忍下去”这种方式继续看下去。
然后是配音的问题。片子找了 Mr.Beast 来配男角色,也就是那个 YouTube 粉丝最多的网红,全世界流量第一。而女主的中文配音是白灵。但说实话,她的中文听起来就像刚刚学过拼音。完全不流畅,句子断断续续,听着就像她根本没看过台本,或者完全不理解角色情绪。
我真的不明白,是预算不够找个正常说中文的人,还是他们真的以为这样“更有异域风情”?你要说这是文化输出,那输出的到底是啥?拼音乱码吗?
她念李白那四句诗的时候,我的手已经悬在暂停键上了。
不过,最致命的问题还不是这些,而是它对中国文化的“胡乱嫁接”
最后那段李白诗的朗诵,根本不是用来传达情感或者支撑剧情的。它只是被拿来当作一块东方滤镜,在雪原、白狼、角斗场这些不搭不靠的意象中间当个摆设。你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并不在意这段诗句到底讲了什么,是否合理,只要有,就行。
但问题是,你贴了李白、用了雪景、整了白狼,并不会自动获得“东方文化值”。这些东西要是没有逻辑和情绪作为支撑,它们连“致敬”都算不上。说白了,这就是从素材库里找了一堆东亚风格关键词,然后拖到时间线里拼接一下。
所以我不得不再讲一次:你想做文化融合,当然可以,但麻烦动点脑子。 去看看《星球大战》怎么做的:它不光在视觉上借鉴了日本剑戟片,像光剑、绝地武士的服饰和礼仪体系,基本都能在黑泽明的作品里找到影子。更重要的是,它把“武士的克制与信仰”作为角色内核,转化成了“原力”这种新的世界观结构,这才是文化融合,不是套皮。
再看看美式动作片对港片武打的致敬:无论是《黑客帝国》还是早期的《致命武器》,对成龙式搏斗的剪辑节奏、空间利用、身体感的还原都是实打实的吸收。他们不是直接复制“功夫”这个词,而是研究它的运动方式、镜头语言和表演逻辑,然后重构成自己的风格。
甚至就说《真人快打》这种“文化乱炖”鼻祖级作品,它用各种亚洲刻板印象造出了雷电、刘康、蝎子这些角色,虽然粗暴,但人家暴得有趣、有态度,还能在混搭中搭出一个邪典美学体系来。你至少能看到“我不懂,但我尽力做得有趣”。
而这一集呢?
剪几句李白,塞一只白狼,扔几个雪景镜头,然后仿佛完成了东方风格的拼图。
它不是在融合文化,它是在拼贴关键词,然后自我感动。
EP8:奇克信教评分:6 分
总结:平庸,但好看的平庸。
改编自斯坦特·利托雷的短篇小说,由 Titmouse 制作。
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,一队美国士兵驾驶 B-17 飞行堡垒“自由贝尔”,执行轰炸德占法国某座教堂的任务。结果撞上了一场超自然宗教仪式,敌人不是纳粹,而是他们召唤出来的某种“天启级别”的怪物。
这一集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不在剧情,而在于氛围和怪物设计。
怪物融合了堕天使、恶魔、昆虫、腐肉和骨骼感的多重意象。背后拖着一组像是翅膀又像断裂关节的肢体残片,看上去像残破的荣耀在空气中挣扎,整具身躯看起来就像是信仰本身经过污染后的残骸。它既像要把你拖进地狱,又像在展示自己曾经被赐福的神性。
Titmouse 一贯的美漫风格也在这集里表现得不错:色彩饱和、线条狂野,有一种廉价漫画杂志封面般的张扬感,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画面调度确实抓人眼球,尤其在战斗和爆炸场面上的节奏感拿捏到位。
主角 Zeke 的“信仰转变”作为剧情主线推动,还算顺。他一开始对宗教毫无兴趣,到最后亲手把一枚钉有十字架的子弹打进怪物脑门,然后在飞行堡垒坠毁前翻开圣书,含泪低头——你很清楚他不是“皈依”,而是彻底看不懂了。那种“你不信,但你也没别的办法”的绝望,比虔诚信仰更贴近现实。
这集宗教隐喻是有点直白了,结构也确实套路,但至少它不装。它知道自己在讲一个 B 级怪兽故事,就老老实实用够分量的气氛、合理的节奏、合格的怪物,把这事讲完了。这种态度,在这季里已经显得难能可贵。
不是惊艳的片子,但起码完成度高,没拖没水,也没拿晦涩当深刻。
EP9:智能家电,低能主人评分:0 分
总结:如果片中这些设备真的能说话,它们大概第一句就是:对不起浪费了你的时间。
这是一个几乎什么都没讲的短片。
整个片子是一组快节奏的蒙太奇镜头,拼贴了很多家具、家电的拟人化反应:如果喷头、电动牙刷这些设备能监控到主人的行为,它们会说些什么?听上去像是在玩“物的反思”这种科幻常规题,但实际执行得极其敷衍。
它既不够荒诞,也不够深刻。短短几分钟像是在刷一串短视频,每件家具说一句小牢骚、吐点槽,然后下一个场景切过去。你要说它试图讽刺人类和智能设备之间的权力关系,它没有展开;你要说它单纯是个喜剧,它也没有足够的节奏铺垫。
讽刺不到位,节奏不成立,像是那种做着做着大家都觉得不太行,但又不想砍掉,于是塞到倒数第二集里随便放一放的内容。更像是个动画工作室内部练手用的项目,被硬抬上台。
EP10:潜行者评分:4 分
导演:艾米丽·迪恩
总结:当猫都能拯救世界时,人类唯一的任务,似乎就是别写太多没意义的诗。
设定确实有点意思:撒旦找上疯人院里的诗人,让他写出一首能毁灭人类的终极诗,结果关键时刻不是人性觉醒,也不是灵魂反抗——而是猫出场,把诗吃了。世界就这么得救了。
我对欧美这种舞台剧式的戏剧结构其实不太懂,所以它中间几段节奏处理和人物互动对我来说多少有点拧巴。这种处理方式本来也没错,布景极简、对白拉满,走的是那种“寓言外壳+黑童话”的路数。但问题是,它既没有真正深入主题,也没有完成情绪递进,最后只能靠一只建模有点敷衍的猫草草收场。
撒旦的塑造也十分模板化:一上来假意温和,接着咄咄逼人,最后盛怒离场。诗人则干脆成了道具人,除了在房间里崩溃一会儿、念几句诗以外,基本没推动任何剧情。
至于这只猫……真的就只是“功能性猫”。它出场就是为了终止剧情,把诗吃掉,然后大家鼓掌退场。它的动作表现非常僵硬,情绪缺失严重,作为一个关键转折角色,完全没有任何表现空间和层次。就连“救世界”的这件事,也不是源自人物关系或主题推进,而是一个“啊,它该上场了”的简单流程执行。
总之,这集就是非常标准的“想说点什么但没说出来”的作品。你能感觉到它想在宗教、文学、存在之间建立某种联系,但最后呈现出来的,只是一个有很多只猫的故事而已。
本季总结:这一季《爱死机》的状态很简单:创作者们不想表达,平台也不打算掩饰,观众呢?被默认不会反应。
曾经的《爱死机》是不稳定的,它可以崩、可以怪、可以过火,但你知道它是活的。它试图撞击你的感官,挑衅你的思维,哪怕它有瑕疵,它的存在感是刺眼的。现在呢?它更像一个不甘心退休的内容品牌,在用最后几张还没磨平的名片混完 KPI。
这一季十集,有两三集尚可,大多是一般水准以下的可用内容,而不是哪怕烂得出格的作者表达。
这十集的共同问题不在于“内容不好”,而在于“它们都不关心内容好不好”。
你应该能感觉到,这部作品正在“内容工业”中成为被规训的一员——它保留了形式的壳,但放弃了灵魂的核。它模仿自己过去的成功,但没了方向,也不再想撞边界。观众需要被刺激,它选择“摆个动作”;观众希望被惊喜,它选择重复旧套路再加点滤镜;观众想看想象力,它回你一句:“现在不流行这个了。”
所以说到底,这一季的问题不是哪几集烂,而是整个系统已经不再期待它做得好。
它不再让你思考、不再让你心跳、不再让你愤怒,只让你——点完十集,关掉播放器,然后忘掉它。
传金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